查看原文
其他

放弃的智慧

2016-11-05 商务印书馆

空无一物的房间是如今最奢侈的房间。

——汉斯


人一共分为三等:不动的,动的和运动的。

——阿拉伯谚语


所谓成功,就是在历经一次次的失败后仍不改初衷,充满热忱。

——丘吉尔


这时代盛行集体主义,活出个人特色竟成了唯一真正的奢侈。

——奥森·威尔斯


现在大家一窝风流行短期度假,难道没有别的事情比它更享受了吗?难道大吃大喝那些所谓的“美食”,真的就很享受了吗?或者——其实更像是活受罪?


只有一种方法能让你纵使没钱也很富裕,那就是:先把自己的各种需求彻底检查一遍。看看有没有哪些需求,是你没有它反而会更富有的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,比方说:手机。你真的需要手机吗?


当今之世,失联似乎成了一种特权。难道唯有本·拉登之徒才有享受这类特权的资格?还有网络,你真的需要网络吗?


世界银行总裁詹姆斯·沃尔夫松竟说:最穷的穷人都应该有获得干净饮水权利,以及自由进出“信息高速公路”的权利。


也就是说,没有办法接触网络的人,就像是被新经济革命摒除在外一样,只能沦为数据时代最等而下之的人。


但让我们回头想想:透过网络和全世界的同好聊天,玩在线游戏,这真的是生活必需品吗?或者,其实好奢侈?



离不开的手机


也许,如今最大的奢侈,反而是能够不在乎这些东西,能够放弃它们?


古希腊时代总用“白痴”来称呼那些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的人。


但今天,在这个所有人都跟社会脉动息息相关、每个人都被公共事务团团包围的时代里,“白痴”的意义或许跟当初的意义刚好相反。如今,没有能力从社会网络的牵绊中抽身的人,才叫白痴。


其实,当我们被迫不得不跳脱开来,不得不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做一番总检讨时,我们反而有机会认清,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弥足珍贵、真正奢侈的东西。


“变穷”能让我们学习到,如何判断事情的优先等级,如何分辨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。


套句专业经理人的话——他们这批人“最懂”效率了,如今的天下几乎全掌握在他们的手里——我们终于可以重新把重点放在核心业务上,并且进行“优质管理”。


就像企业界现正推行得如火如荼的“紧缩成本”政策一样,我们也应该以此适应现代生活。该怎么做,才能过得既节俭,又能赢得生活质量?


现在大家一窝风流行短期度假,难道没有别的事情比它更享受了吗?难道大吃大喝那些所谓的“美食”,真的就很享受了吗?或者——其实更像是活受罪?


我们原本寄望通过这些活动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,绝不是想把生活搞得更糟糕。


“享受”原本是促使人类愿意和世界接触的重要动机。


没有了快乐、不能享受,人类的心灵就会枯萎。


只有懦夫和假道学才会说,我们应该舍弃物质,谢绝任何形式的享受,并遵循苦行、彻底禁欲。


真正的艺术是一种能力:首先要能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美好事物,其次要能拿捏分寸,懂得如何让自己将这些美好事物享受到最高点,最“恰如其分”。


所以,放弃的艺术——其实是赢得“真享受”不可或缺的大前提。



日本主妇麻衣的家中只有生活必须品(按人数)


如果真想拥有优质享受、优质的幸福人生,有项原则必须牢记于心:一个人越任性、依赖的东西越多,就越容易感到贫穷。因为他会老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中。


许多有钱人其实都活得很贫穷——丝质衬衫熨得不够平整,总统从他身边走过没跟他握手,轿车司机满嘴蒜头味儿——反正看什么都不顺眼,觉得什么都不对劲儿。


绝大多数的富人都过得很不快乐。有关这一点,我们每个人都该好好反省,因为,跟其他地方的许多人相比,我们已经算是有钱人了。


那些看起来还蛮快乐的有钱人,通常是比较懂得自我节制的人。


无论是早上那杯“非喝不可”的卡布奇诺,或是查尔斯王子吃饭时一定得随身携带、“非它们不可”的银制刀叉,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;“非它不可”——说这种话的人,其实是在自动投降;想以个人力量对抗庸俗、霸道的大众文化,胜算的确不大。


如果真想获胜,关键就在:你要让自己“没它也行”,千万不要认为,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“非它不可”、绝不可以放弃的。


(以上摘自《穷得有品位》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